党建公益
明思党支部党史学习第37期:千里跃进大别山

1947年6月30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、政治委员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、第2、第3、第6纵队共12万人,从张秋镇至临濮集段强渡黄河,发起鲁西南战役,在1个月的作战中,共歼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部9个半旅6万余人,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。

1947年8月7日至27日,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击破国民党军20多个旅的围追堵截,先后越过陇海路,涉过黄泛区,跨过沙河、涡河、汝河、淮河等天然屏障,南征进入大别山,先后解放11座县城,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。之后,该部始称“刘邓野战军”或“刘邓大军”。

·重要内容

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,毛泽东、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,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,甚至赌博。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,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:一、部队到不了大别山;二、部队到大别山后站不住脚;三、部队扎根大别山。他继续提出,要坚决避免第一、二种结果,努力实现第三种结果。因为第一种的结果是,刘邓大军被消灭,第二种结果是,返回根据地打游击。

在后来的淮海战役的时候,刘邓在大别山的战略游击区的建立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如果没有刘邓在西线的积极运动和作战,则无法达成对国民党在徐州周围集结的重兵集团的包抄任务,则只可能是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东北地区打一个小规模的淮海战役。1948年11月15日夜,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,歼敌1个师,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,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。这是淮海战役发展成为巨大的战略决战规模的关键。而中原野战军,也就是刘邓部在大别山地区的跃进,使得他们能够占据一个有利的攻击位置,从而能够与华东野战军实现东西夹击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合围。

所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是一个伏笔,是在一次历史转折时刻的壮举,其成败不可单拘囿在刘邓在大别山的战斗损失上。刘邓脱离后方,以弱击强,能够全建制地坚持到全局范围的战略反攻,这便是伟大的胜利,也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。
·
历史意义

此战,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。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,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,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,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,直捣国民党统治的大别山区,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,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,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。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、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,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。

发布时间:2025/06/21 文章作者:明思党支部
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11号高德置地秋广场F座16层 邮编:510623
电话:020-83277990
传真:020-83277008
邮编:510623
邮箱:mingsi1705@163.com
扫一扫关注公众号